台大農科院院長陳建斌(左起)、中研院院士楊秋忠、台大生農學院院長盧虎生、正瀚生技董事長吳正邦在經濟部研討會上,共同為台灣農業未來出謀劃策。圖/正瀚提供
高雄市長韓國瑜與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論戰,無意間炒熱「新農業」話題。專家認為,除了持續為台灣農作物尋找「出海口」外,利用最新科技以及全球農藥與肥料減量的產業轉型契機,將可幫助台灣農業生技產業抓住高達兩千億美元的商機大餅。
為趕搭全球農業正掀起的轉機列車,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推動小組日前主辦「台灣新世代生技於農業之應用與發展產業座談會」,台灣大學生農學院院長盧虎生指出,台灣農業正面臨四大挑戰,一是泰國等東南亞已急起直追,台灣若不加快發展新技術,很快就會被超越;二是台灣人力老化,農民平均年齡62歲,農民生產力降低;三是環境資源、水資源、生物多樣性等自然資源逐漸欠缺;四是民眾飲食需求的改變、食安要求提高,已改變傳統農業樣態。
盧虎生以日本「社會5.0」為例,認為台灣也必須大量發展「超智慧社會互聯網」、「智慧化生產」(如人機協同、大數據)、物聯網、感測器、生態服務與生物經濟(如新品種、新疫苗)等才能解決問題;而且這些技術不能各自發展,必須「跨領域偕同互補」,猶如一張大網,不僅僅是在溫室裡、更要在戶外大田發揮節省人力、智能管理的作用,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正瀚生技董事長吳正邦表示,聯合國、美國、中國大陸、歐盟等已制定明確農藥與肥料減量時間表與政策,如聯合國要求2020年化學肥料用量要減少20%,台灣更要抓住這一個關鍵契機,因為這代表了傳統農業化學的產品開發方式無法兼顧用量減少、作物產量提升與品質提高的雙重目的,只有奠基於如基因調控等新技術的產品,才能提高養分在植物體內的吸收率、精準地將養分運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以解決新一代農業市場的問題。
中研院院士楊秋忠則補充,微生物製劑與農業化學的協同作用,可以減少化學的使用,友善環境、降低食安疑慮
綜上所述,由此所引發的新商機,台經院估計約為兩千億美元。
農科院院長陳建斌表示,台灣農業有許多良好技術,必須加速透過參與國際會議與組織廣宣給全球,有需求的國家才會主動尋求與台灣的合作。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