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土生室

:::
瀏覽人次: 1612

創作理念

那條走過的田埂

    余出生於台灣省南投縣國姓鄉水長流的山腳下,家世務農,幼年成長在純樸的農村,小時後是赤腳養牛,遊戲於田野間,有一串值得回憶的鄉下童年,在求學的歷程中,由中興大學植物系到農藝研究所及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再進入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土壤學研究所研究,巡旅了生命到無生命的本體及運作,從科學的微觀到宏觀的層面,剖析及洞察自然的奧祕。由於科學層面是以物質世界為中心,要去瞭解宇宙的無限是有相當的困難;於是,在大學教職之餘,洞察自然之道,研習宗教思想及靜坐參禪,自得其樂。

         求學期間,對作畫一無所知,拿畫筆作畫是余出生34年後的事。就在甲子年(1984),忽起的動念,以紙板為筆,用單光紙作畫,於是與畫結了「緣」,自名為「石水山人」。從畫中國國畫開始,自我摸索,以紙當筆為主,試著把體會的自然微觀與宏觀表現出來。所畫的作品,似乎在腦中早存有檔案,只要「隨心」即可,1993年12月間在梨山之環山四季蘭橋邊撿回自己「石水山人」之石的時候,經研習靜坐及道德經後,一天豁然領悟「道之畫」的理論架構,並與本研究室的師生反覆討論,發現「畫」可以與「道」相結合,尋求「畫道古今」的一條路,嘗試新的畫作的起步,今將所習心得提出,敬請批評指教。

                                             楊秋忠 1994年1月

                                于國立中興大學 土壤環境科學系

思    想    緣    起

    古老神秘的中國,對宇宙及自身的探索上,有一項可貴的發現,那即是「道」的體認。幾千年來,「道可道也,非恆道也」的深奧,是古中國思想的結晶體,但由於古文過於精簡,使一般人難入深境,因此鮮能普及於人心。在現今物質科學的發展衝擊下,無力發揮精神精髓的層面,年代的久遠,更難洞察「道」的真理。回顧數千年中國歷史,對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有多少貢獻?許多遺忘的遺忘,不明的不明,神秘的神秘。生為現代人,就如同回到火紅的楓樹故鄉,卻見不到紅色的楓林心情,期以尋求「畫」與「道」的融合,希望在畫作中表現中國之「道」,此畫即定名為「道之畫」(Daiopainting)。

         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指出「道」是沒有概念可表達的深奧。「道」是宇宙的總根源,是無極永恆的總規率;凡是能表達的概念,就不是恆的道的真實概念。「道」是無所不在,無處不存在的「場」概念。「道恆無名」是由於無名可狀,又無跡象,需要以「靜」的無欲,才能洞察到「道」的存在,以心神的「無欲」及「弗居」,且才能獲得「長生」、「不病」、「知天下」、「不殆」、「能成」、「長久」等效應,實在是玄之又玄的道理。

         畫從古至今,依不同的文化、材料及思想發展,使畫作的表達上分實相、印象、映象、抽象...等等。由實至虛,由虛至實,已有相當的代表,在繪畫界中需要更大的創意及突破,才能進入畫的新紀元。自古以來,畫表達了人類特定的意念或感受,傳統上作畫的人是以「有為法」的主動性思維為先,畫出是實或是虛之象;看畫者,因有此同樣的感受而共鳴,而「道之畫」是為了融合中國「道」的思想,是「無為畫」,是「自然之畫」,在畫作的人以「靜虛」、「無欲」的心念為先,以「無為法」作畫,達到習養「道」的目標,「道之畫」有如老子所言的「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道之畫」可以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無可名也,是自然之畫,但深入其中且是有象、以物、有情、有信的奧妙。入畫可以靜虛的意念,即是「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以此作畫及賞畫而入「道」的境界,使「畫」與「道」相結合。

         如何從畫中體悟的「道」存在?需以靜虛無欲作畫,再以無欲無居的心境欣賞悟道,深入畫道中。無欲的心境,才能觀察到「道」的本質之奧妙,個人若有欲之心境欣賞畫,就只觀察到畫中散發不同的共鳴。畫的無狀及有狀同時出現,此二種不同的呈現,且都同為道,而「畫」與「道」的融合,且是玄妙的體認及感受。道之畫是開放思想之畫,並創名此畫為「開放派」(Opensim)。

歷  史  史  觀

    人類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在早古「原始」物質的生活,一步步邁向「合成」物質的生活,由單純進入繁華的科技時代。在畫作的時體系下,畫作一直研沿襲固有傳承,直到東西文化思想的會合,中國繪代變遷中,在中國及東方,由於長期特殊人文畫開始有了創作的母點。十九世紀的歐洲繪畫在寫實作品上有相當經典的表現。十九世紀末到本世紀以來,由於工業革命及世界戰爭等的變遷衝擊,在畫作上由保守走入開放,更暴露人性及精神的領域,漸漸由環境寫實進入分裂性及描象性的表達理念。無論在東西文明及文化 的變遷中,畫作一直是畫家與賞者站在同一個「面」上。比如說,一個畫家畫了一幅名為「早晨」的作品,欣賞者也感受到「早晨」的共鳴,若其中有違反之面,就有可能被否定的命運。近年來更是有許多的「流行」,「流行」的導向在本質上就是塑造同一「面」的更多共鳴。未來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將走向多元及多面的世界,畫作上的表現也不例外,而「道之畫」是有多元空間及時間的呈現,畫家與賞者可站在多元的「面」上,在畫作上有自由的思想空間及時間,變化無極。

無  極  之  畫

    中國古人的思想中,「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無極即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德經)。「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心」(韓非子解老篇)。自古以來,畫論中有實有虛,有禪有美,其中石濤和尚的「一畫」說:「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此為融合儒、釋、道三家之理,是「畫從於心」的最高境界,為「有為畫」的最高立論,達到「自一以至萬,自萬以治一」的禪意境界。 

 

        道之畫為無極畫,以「無」為本,以「無」為終,無可生一,一而至天地萬物,是「無」所生「有」的變化。無極畫是自然所成,不以心動構思,筆墨腕一切隨緣,不感不受,不資不任,自自然然,水到渠成。隨緣、自然、自在的道之畫是無欲、無知及無我的畫,包容虛與實、簡與繁、蓄與泄、雅與俗及古今與未來,表現出來的有宇宙無極的無形,有混沌的無狀無物,有動有靜,也會呈現有形的石、水、山、林、人等等不同的中西風格。雖然有的不可名,有的可名,那是人類的認知及受識範圍的多少而定。人人可成為「道之畫」的畫家,只要能進入無欲、無知及無我的靜、虛、空的境界,人人就可習養「道」的境界。

        「道之畫」為「自然之畫」,自然即可達道的境界,即為真善美,自然造化萬物,一切由心生,看畫的呈現依個人入道境的深淺,可名不可名,可山可水,可遠可近,可為固體、液體或氣體,是春夏秋冬可隨心生,人人都可成為道之畫的欣賞家,即可游於道,或游於自然而已,道之畫是為了達到「智慧覺悟通宇宙,靜定禪空至無極」,由宇宙藝術的無極,繪畫藝術的無極,繪畫表現方法的無極,都是進了自然之道之境界矣。

有為畫與無為畫

      「有為畫」的呈現從實到虛,由實象到抽象,許多畫派及分系 。而「無為畫」所呈現的是多層面及多元的時空表現,可包容實與虛的不同境界,或超現實的虛無,「無為畫」的不同層次,每一張無為畫可呈現的範圍可大可小,可包容實象到虛象。

       「有為畫」是以現實物質世界的物象或情景為中心的畫,雖可相對反應出精神的層面,例如,喜、怒、哀、樂、恐怖等等單面的呈現,而「無為畫」的呈現是依個人欣賞之不同,具有無狀無象或有狀有象之多層面,又具有多元的時空觀,所含蓋的精神層面是無限延伸,也可與物質世界相結合的特性,「無為畫」的精神層面與物質層面相疊合,將無形與有形的結合,即可達到呈現「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 

空間及時間之道

空間:

    空間就是「場」的觀念。宇宙的「場」,包含無極及有極的場;無極建立的「無極場」是一個「空場」,有極建立的「有極場」是一個「質場」。因此,有極場是任何的能及物質可做為有極限的空間的場;有極場存在於無極的空場中,有極場中也有無極的場。能、光能、熱能、電能等及由原子所組成的物質,包含著人類肉眼可見及不可見的範圍,例如,無色的空氣及X光都無法用人的眼睛看到,必需藉助其它的工具,才可轉換成肉眼可感知的物件,就如X光照片。白色的光透過三稜鏡,肉眼則可以看到紅、橙、黃、藍、靛、紫七種有顏色的光。無論可見及不可見的能與物皆有一定的空間。「道」則存在於無極及有極,或可見及不可見,或有形及無形的空間中。

    從小宇宙至大宇宙,所謂萬物的變異及其動相是無窮,包含有生命或非生命體,生命體能複製自己,而非生命體即隨緣變遷。在地球上的萬物,只不過是由100種以內的元素所構成的,例如,其中的三種元素-碳、氫、氧的組合結構,就有千變萬化的物質,就如糖、澱粉、纖維、木質素等等不相同的物質,其間的理化性質的差異就很大。何況地球上有如此多的元素,組成的萬物更是難於想像的複雜。宇宙中粒子的大小,可由無限大至無限小;例如,光子、質子及電子、元素及星球等等,都是粒子,其大小是由小至大,元素的小宇宙是電子圍繞原子核的現象,乃至地球及其他八個星球圍繞太陽的太陽系及其他銀河系的星球,雖大小不同,但是,它們圍繞的「象」是類似的,且有同道的運作及存在於無極的場中。道為「萬物之宗」,從小宇宙至大宇宙,或由單次元到多次元空間,「道」且溶入其中,「道」是存在無所不在的空間中,「道之畫」之自然呈現是借「道」之無所不在的原理,以畫的空間展現「道」的存在理念。

時間:

    自古至今的時間軸,乃至未來,是連續不停的運行。時間的運行是可以量度的座標及單位,並伴隨著空間內的變化,形成可感知及紀錄時間,此時,時間的意義才顯現出來。所以,人類一天一天渡過的日子,經過各種方式的紀錄,而成為歷史,但是人們無法回到及看到過去的歷史實況,只有錄影帶攝影保留下來的才能看到從前,錄影帶保存的是二度空間平面的紀錄片。人類歷史的錄影帶且是可在光影中記載,就如我們現在看到外太空星球在數億年前爆炸的實況,若是人類希望看過去的歷史實況,就必需乘起超光速到達遠方,才能看我們星球的歷史記錄片。而有什麼東西可以超光速呢?至今科學尚無任何解答,但應該有道可也,心的「意念」可乎?心念至今在科學上無法解讀,似乎只有老子所云之「道」可也,入「道」可「以知古始」。欣賞「道之畫」時,即借以靜虛的意念入畫,將時間軸自在地向前或向後的移動,去意會無限時間的軸,而體悟到「道」的理念。

心   物   能   之   道

    自古希臘哲學思想開始,西洋哲學思想視宇宙為心物二元所組成;東方的哲學則有王陽明的「心物合一論」。兩千年來,有唯心、唯物及心物合一不同的哲理。科學發展後,只能在物及能上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心念及感覺的瞭解甚少。「能」的觀念上,雖然在科學上是可以從「物」中區分出來;但是,「能」可以包括在「物」中,是因為「能」與「物」是一體的兩面。例如,光能、熱能、電能也都是物質的釋放。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時間、空間及質量都會改變,只有光速不變,並且沒有任何物體的速度可以超過光速。一般目前的科學理論在解釋光是具有波及粒子特性,這點是無需懷疑的,楊氏干涉試驗、波動理論及愛因斯坦的E=MC2相對論,都是證明光的性質。就目前可以認知的領域及科學實證的結果,對光做一簡短的概念說明:光是具有波及粒子兩種特性的物質,也就是有波的特性,例如,有一定的頻率及波長;且又有一定的粒子速度及質量。我想以上所述是不太需要懷疑的。「光的行為」是否尚隱藏著未能解析的關鍵點,例如,當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光波的混合,是否可以說明不同的光波混合時導致頻率的改變,人的眼睛所能接觸的感覺產生是白光的錯覺,而不是七種顏色或黑色。

    「物」影響「心念」較易觀察出來,「心念」要影響物則不容易洞察。一般人類的生活空間是利用能與物質的「面」及「體」中,「面」所指的對象是二度(長及寬)的平面上所呈現的,例如,光投影的電影;「體」是三度(長、寬及高)的立體,例如週遭的萬物。能與物質可以轉換(E=MC2),尤其是物質更是人類生存的依賴;除了能與物質之外,人有「心念」,在科學上心與能及物質的轉換或影響的關係並不明白。心念的速度可快可慢?快者將可超越光速的能力嗎?這是因為「心念」本身,以科學度量物的尺度觀察是無法確切描述的。作者做了假設說明如下:「心念」的組成粒子比光的粒子還小,速度可以超過光速,又無明顯波的行為,所以,心念可以用近於直線的方式進行。若此假說成立時,心念需要訓練或是調變才能加以利用。那麼與另一度空間可以接解的媒體的行為,是不是可以重新做一個推理分析呢?「道」包含心、物、能三者的融合,道= [心 物],只能在心中體認,無法用言語做能確切的表達,而且需要親身體驗的哲學,無法只用「能」與「物」二者之有限空間及時間的定義,去做超出其定義本身所能解釋。也是老子所說:「道可道也,非恆道也。」的道理。欣賞「道之畫」所呈現的奧妙,就是因為心念可以在空間與時間中無限的延伸所至。

境  由  心  生

    一般繪畫所呈現的圖像或景物是畫家本身心境對物及精神所感受到的,或是畫家本身生活的表徵及表現。也就是畫家引導看畫的人進入畫中,使看畫的人歷經畫家所感受到的情境而引起的共鳴。古今中外的繪畫藝術,一直以這種方式一脈相傳的傳播人們的感覺及感受。「道之畫」是不引導賞畫的人去感受畫家的畫,畫的作者並不刻意引導賞畫的人掉入畫所呈現的單一特定的圖像或意義,而是看畫的人需要主動的進入畫作中,在畫作中體會、悠遊、想像.....色彩及象圖中所呈現的是什麼境界。「道之畫」呈現的畫境,隨著賞畫者心境而幻生幻滅,展現的是開放的、無限的空間及時間的呈現;看畫的人所能獲得的,就得看自己心境的變化及造化,而使畫作在賞畫者的感受中自由自在的呈現。因此,「道之畫」可以表達出「境由心生」的開放奧妙,不妨靜下心來試一試看看自己的心!當洞知其深時,或許可以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即為「境由心生」的禪意耶!

自由登陸畫境之心

    一般人欣賞畫,見有物有形時,容易有登陸畫境的感受,因為畫可以很快的被認知與接受時,心即安住下來,達到游於畫的境界。若不見物形,有如飛機沒有跑道不能登陸的感覺,無法接受及領會畫所呈現的信息,心即無法安住下來,有的人會產生立即跳離或者拒絕的感覺,有的人則會再嘗試著登陸,當畫的信息達到與心可以溝通的時候,即可登陸畫境而有所領會。

    欣賞「道之畫」可培養出自由自在登陸畫的能力,使之無論畫中所呈現的是有形實象、抽象或虛象,都可以迅速安然自在的登陸,心無罣礙,而得安然境界,可游於道。如何訓練自在登陸畫境?就如飛行物的登陸一樣,好的飛行物需要設計及訓練具有全天候、全方位及全地形地物的登陸能力,若一般的飛機,只能在機場跑道登陸,但且需要有特殊機件設計及訓練,才能在水上或不平的陸地上登陸。欲自在登陸畫境就需要訓練用「虛靜自在」的心,使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可回到山;因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混沌,也是道的一種呈現方式,有了自自在在的心在道之畫境上,即可無處不可登陸,達到習養道之最高自在的境界。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