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1
「創研活動」邀請到一位大師級 的貴賓-楊秋忠院士來聚和演講,分享他三十多 年來深耕微生物科技領域的成就及他個人休閒生 活中從事藝術創作的體驗。 楊院士是中央研究院今年新入選的院士,也 是教育部終生榮譽國家講座主持人,現擔任國立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專注於植物 和土壤的研究,是一位跨領域諾貝爾獎等級的科 學家。楊院士致力於台灣微生物肥料研究、發掘 微生物新資源,開發的新種屬共 117 株,為臺灣 之冠,甚至有一株菌種的屬名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楊院士發現的菌種中,有可以大幅改善環境的 菌株,例如他從柏油中發現的嗜油菌,可以分解 污油,有助於消除漏油造成的環境污染,若運用 在機房、汽修廠、機車行,可以保持工作場所的 潔淨。另外一株菌會吃掉鐵鏽,可以運用在船隻、 車輛、機具、鋼架結構⋯等等的防鏽工作,不但 可提高設備的安全度,並可延長使用期限。 楊院士更透過土壤微生物及酵素技術解決傳 統農業生態的土壤疾病問題,他在演講中提到, 現在的農業種植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因為要 讓植物長大而施肥太多,殘餘土壤中的磷肥不但 會吸收土壤的礦物質營養素,還會破壞土壤使得 病蟲害增加。多年來他努力推廣微生物肥料的使 用,利用「固氮溶磷細菌」解決土壤中累積之磷 酸鹽,增加作物吸收磷肥之功效,並且減少化學肥料用量。以豆科作物肥料使用為例,以往每公 頃需要四百公斤尿素,才能維持作物生長,現在 每公頃僅需兩公斤微生物肥料與四十公斤尿素, 化學肥料使用量只需原來的十分之一,為農民節 省化學肥料的高昂經濟負擔。用生技肥料取代化 學肥料,使得蔬果保有更佳的原有風味和營養價 值,提升農產品的品質,為農民增加不少經濟收 入,更重要的,也解決了長期以來濫用化學肥料 造成土壤酸化、鹽化,不利於農業永續生產的棘 手問題。 首創全球唯一有機廢棄物快速轉化技術 楊院士並且首創有機廢棄物革命性的快速處 理技術,解決了傳統堆肥技術速度太慢,以及有 嚴重惡臭及污染的問題。他以根瘤菌、溶磷菌、菌根菌等微生物菌株,拌入木屑、廚餘、樹皮、 蔗渣等有機廢棄物後,只要半小時即可分解這些 有機廢棄物,直接用來當作肥料,改變傳統之堆 肥理論,是全球唯一最快速轉化的技術,能於 3 小時內達成傳統需時 2 ∼ 4 個月之堆肥,又可解 決傳統有機廢棄物處理之惡臭及污染問題。有一 個與我們切身相關的應用實例:目前,全台灣養 雞場普遍都面對雞糞堆積如山的頭痛問題,由於 主管單位規定雞糞未經發酵不能充當有機肥,但 擁有發酵設備的養雞場寥寥無幾,養雞場內的雞 糞堆積如山,或被迫四處亂倒;若遇禽流感,疫 情更是往往一發不可收拾。楊院士所提供的菌種 可以讓發酵過程不會發臭,更可以大幅縮短發酵 時間,有助儘速消化堆積如山的雞糞,更大大地 降低發生疫情的風險。楊院士有 28 項專利,技 術轉移更高達 38 件皆實際用於台灣的農業上, 對於台灣的土地保護、農產品質,以及人民的健 康都有極大的貢獻。 除了上述在科技研究的傑出表現之外,楊院 士的休閒生活更為精彩,他十分擅長作畫、寫詩。 他雖沒有任何藝術背景,卻熱愛藝術,可說是個 天生的藝術家和文學家。他說,有一天做實驗時 他靈機一動,用實驗室裡的滴管,在紙板上繪畫, 或藉由水泥牆壁轉印作畫,沒想到色彩暈染的效 果渾然天成,自然又美麗,令人讚嘆大自然的奧 妙,也趨動他長年努力不懈地創作。他創作時不 刻意限定主題,也不構圖,所有畫作都沒有命名, 只有編號,讓觀眾隨著自己心境及想像去解讀作 品。他累計至今已有 4 千多幅畫作,舉辦過多 次的個展,最近更有個創舉,他在 40 天內寫出 100 首詩!談到藝術創作的生活,楊院士說「對 我而言,做實驗和作畫一樣,都是一種創新的追 求,因此每個畫作都是我精彩的實驗。」從楊院 士神采奕奕暢談他的「科技和藝術人生」中,我 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藝文活動如何支持一個傑出 科學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熱情。這讓我想起,愛 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我不是物理學家,大概 會當音樂家。我常常用音樂思考,用音樂做白日 夢,用音樂觀察我的人生⋯⋯我人生中大部份的 喜樂都來自音樂。」可見,音樂在愛因斯坦的身 心平衡方面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這點,我們也很清楚的從楊院士身上看到類似的典範。 一年前,聚和也開始關注台灣農業技術的發 展機會,因為我們看到最近幾年,人類在生物科 技技術的進展神速,可以預期會是在繼電子和通 訊科技之後,另一波改變人類發展的一大革命。 這個發展趨勢已經很明確,商機也已漸漸浮現 (譬如在食安方面的需求)。台灣在農業科技方 面一直有非常傲人的表現,相信如果能將其與聚 和的核心技術作跨領域的整合,必定可以為公司 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例如:多年前本公司即已發 展自有專利水溶性甲殼素製品,曾做過很深入的 研究,我們多次餵養動物 ( 老鼠 ) 試驗,從其血 液及排泄物檢測,也證實可有效帶走體內油脂, 有降低血脂和減肥的效果,但是,與市售之現有 商品比較之下,其性價比仍不足以成為一大賣 點,因此,我們遲未將其商品化。與楊院士接觸 之後,引發出我們不同的觀點,如果我們改成觀 察水溶性甲殼素對於腸胃裡菌種的生態變化的研 究,或許可以發現它真正最大的賣點 --- 它真正 更有價值的特點或許會是在於提升人體免疫力的 功效,而非僅是降血脂。 偉大的科學家背後都有令人敬佩的特質 試問「如何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可能有各種不同的答案,我認為正確的答案應 是:「要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必先要是個令人敬佩 的人。」我在楊院士身上看到了這樣的風範。有 家公司的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說得 真好!畢竟人類任何偉大的成就皆得自於偉大人性的展現,我們可以在許多偉大的人類心靈中看 到。不管他們是偉大的宗教家、教育家、政治領 袖、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文學家⋯⋯,他 們的內心都一定會碰觸到幾個人生的重大問題, 如:「我是什麼?什麼是我?宇宙是什麼?我和 宇宙的關係是什麼?我的生命是怎麼來的,將往 何處去?宇宙是怎麼來的,是否也有壽命?人類 的生命和存在的意義?」而這些偉大心靈也幾乎 都有極為近似的人文觀點:整個宇宙(天空中 千千萬萬兆顆的星球,或是我們人體中數十兆個 細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一體的生態,所有看 似獨立的個體,其實他們是整體形成一個有關連 性的超大生命體。而雖然我們僅像是宇宙中一顆 小塵埃,但是,如此渺小而奇妙的個體卻能夠透 過(具有神性般)神奇的思想和意識抓住了整個 宇宙,並與它合而為一體。 我們在許多令人敬佩的人物(如:釋迦牟尼、 耶穌、孔子、蘇格拉底、居禮夫人、甘地⋯等) 身上都可看到類似風範:他們對於大自然心存敬 畏之心,他們心胸寬大、有寬容和包容心、利他、 樂於與人分享與合作,他們身心生活平衡和藹, 舉止優雅,散發善和美感。我們在楊院士身上看 到了這樣的特質,聚和的同仁們何等的福氣,能 夠分享這場大師級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