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再度面臨非洲豬瘟威脅,防疫破口不在邊境,而可能藏在廚餘再利用政策。當治標的管理難以徹底,是否該用創新的環保技術來治本?唯有正視根源,才能守住辛苦得來的榮耀與產業的未來。
今年是台灣豬瘟全面拔針的第二年。年中,台灣更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認證,成為亞洲唯一「三大豬病非疫區」國家,這是全體防疫人員與養豬產業共同努力的成果與榮耀。然而「除疫成功,守成不易」,廿二日農業部緊急宣布,台中梧棲一處使用廚餘養豬場出現疑似非洲豬瘟案例,為全民防疫再度敲響警鐘。
非洲豬瘟是極為凶猛的動物傳染病,無藥可治、無疫苗可防,一旦爆發只能撲殺。其病毒生命力驚人,能在冷凍肉中存活三年,在醃製品及器具上仍具傳染力。任何一次疏忽,都可能導致整個養豬產業的崩潰。政府雖持續強化邊境防堵與宣導,但國內仍存在結構性漏洞:廚餘養豬制度。
依規定,環境部允許特定條件下再利用廚餘,要求業者須高溫蒸煮至中心溫度攝氏九十度以上並維持至少一小時後才能餵豬。制度看似嚴謹,實際卻難以落實。每日數十噸廚餘,能否確保全數達標?蒸煮後冷卻再餵食的過程中,又是否可能汙染?更令人憂心的是,酸敗發霉的廚餘本身,是否早已對動物與消費者構成潛在風險?這些問題顯示,我們長年停留在「治標」層面,未能「治本」。
其實,台灣早有能力解決這一難題。國內研發的「TTT酵素快速處理技術」,可在三小時將生熟廚餘轉化為有機質肥料或土壤改良劑,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可以大量解決處理問題,安全無害、節能減碳,改善傳統又臭又髒的堆肥堆法。二○一九年非洲豬瘟爆發期間,桃園市每日九十五公噸家庭與營業廚餘,即靠這項技術成功化解危機。英國《衛報》專欄作家Dave Briant讚譽此技術,並反問:「這樣的過程,不應成為國家環境戰略的一部分嗎?」他的提問,正點出台灣在循環經濟再利用的問題。
台灣能戰勝口蹄疫,就有能力再度防堵非洲豬瘟。防疫與循環經濟不該對立,而應並行。若能正視廚餘再利用政策漏洞,導入創新技術與全鏈管理,從廚餘來源、回收、處理到再利用,製成有機質肥料或土壤改良劑,不僅能守住防疫成果,更可帶動農業永續轉型。這不只是防疫工程,更是國家整體環境治理的關鍵契機。
每一次防疫破口,都是對產業的重擊,也動搖消費者對台灣養豬的信任。這場戰役,不僅是與病毒對抗,更是對制度執行力與社會責任的考驗。唯有政府、產業與民眾協力,從政策到教育共同落實防疫,才能建立真正不被撕裂的防線。
願政府與產業攜手,讓台灣的驕傲不止於「除疫成功」,更能延伸為「永續守成」。守護的不只是豬隻與產業,更是我們的土地、餐桌與未來。當科技創新與公共治理相互結合,台灣或將再次成為全球典範:一個以行動證明,防疫也能成就永續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