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堆肥三個小時內變成有用的肥料,地天泰創辦人楊秋忠說「用酵素」。從8,000菌株中,挑選出最適合的菌株,萃取出酵素,這些酵素像是犀利的菜刀,把農業廢棄物中的壞分子切掉,留下有用的部分,這也是地天泰公司最關鍵的競爭力。
楊秋忠解釋,任何有機物變成「肥料」之前,都會有漫長的轉化過程,堆肥大約需要六個月的時間,不僅時間漫長,更重要的是,作物無法即時用到肥料,還有惡臭與環境汙染的問題等,都需要解決。
「酵素,是會做工的蛋白質」,楊秋忠說,這是自然界動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酵素具有分解、聚合、修飾等能力,同時又像黏著劑又像菜刀,而細菌則可產生可用的酵素。
地天泰的競爭力來自農民的需求,楊秋忠指出,農民種植作物、養殖動物常會遇到問題,遇到問題卻不知如何解決,他在這個領域數十年,與之教學相長,譬如「如何縮短堆肥成熟的時間」,就是農民提出的問題。
但楊秋忠對上述問題的研究,已累積逾30年。1980年代初期,正是使用化肥的高峰期,楊秋忠當時剛返國在中興大學植物系任教,由於學術專業的關係,他常在農業雜誌上撰文,推廣「保護土壤」的觀念與要訣,教導農民減少使用化肥、維持地力。當時,楊秋忠為證明化肥對土壤有害,與農試所合作,展開「長期研究計畫」,用七個實驗土壤組別,分別劃為純用化肥、有機肥、混合肥、不施肥、綠肥等組別,迄今已20餘年,已有證據證明,長期而言,化肥對土壤有害而無益。
據了解,由於當時台灣在化肥的使用上,已經無法完全避免,因此,楊秋忠還多次下鄉,親自指導農民施肥的方式,譬如磷肥必須分次施肥,才能減少對土壤與作物的危害。楊秋忠說,農民遇到問題不一定能解決,但我們知道如何找答案,每次被農民考,就是一次尋求解答的機會。
楊秋忠是農家出生,對農業「實務」很強,甚至農民有時會打電話給他,詢問種植作物所遇到的問題,譬如「為什麼我的蓮霧會落果?而別人不會」,或者「為什麼我的鳳梨催花兩次都沒有成功」,探究起來,其實都跟肥料施用不當有關。如果是用堆肥可能就沒這些問題,但是堆肥堆放到最後,大約量體僅剩原來的一半,堆肥的三大要素包括氮、磷、鉀,其中,氮尤為重要,而損失率超過一半以上,不僅時間成本高,效益也不佳。但用酵素直接轉化的堆肥,沒有損失率、沒有臭味、時間超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