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土生室

:::

■ 媒體報導:無人機+微生物製劑強強聯手 興農分享大甲芋頭田管理經驗【農傳媒】

無人機+微生物製劑強強聯手 興農分享大甲芋頭田管理經驗

 

無人機的風壓氣流捲動芋頭的葉背、葉面翻起,幫助微生物藥劑噴灑的更均勻。

文/楊雋珩 攝影/黃毛

想把田間工作「變聰明」?且看智慧農業兩大趨勢的農用無人機和微生物製劑如何強強聯手,幫助農友同時提升農作物品質兼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困擾。《豐年》特別採訪國內農藥大廠興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農),了解業者在微生物藥劑產品面和應用面觀察到的現象與知識,也提點對新技術躍躍欲試的農友,在無人機與微生物製劑的組合中,要注意的使用眉角有哪些呢?

隨著使用微生物製劑的風潮興起,除了政府提供補助,鼓勵更多慣行農民投入友善耕作,各家農藥廠商也早已嗅聞先機,投入大量資金與學術單位合作技轉,以每年平均推出一到兩支新產品的速度,提供農民更多的選擇。其中,六十多年來一直以化學農藥及肥料開發、銷售為主力的老字號農藥公司興農,自2009年起開發微生物製劑產品,先是與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楊秋忠合作溶磷菌的微生物肥料,2017年再與興大植物病理學系特聘教授兼副校長黃振文產學合作,技轉取得「蕈狀芽孢桿菌」菌株,並成功發酵、量產產品「神真水二號」,不僅可顯著促進水稻、番茄等作物發育,亦能降低紋枯病、青枯病發生率,深受農民喜愛。

兩者搭配用藥更精準 芋頭變高大也降低施肥量

在傳統農化公司轉型生物農藥廠的路上,興農不僅投資生產微生物製劑,也結合農用無人機崛起的應用趨勢,培訓專業代噴人員搭配施用自家產品,幫助農民同時達到節省勞力,又能通過農藥殘留檢驗的期待。為了增加農友對新技術的興趣和信心,興農營四處處長王宗基不只在大甲供應中心向客人推廣,多年來也實際在自家芋頭田試驗無人機搭配微生物製劑的田間管理方法。

微生物製劑搭配無人機固定施用的芋頭生長健壯,莖骨直徑達33公分粗,葉片數量充足也有助養分回流。

他分享自己慣常噴施蕈狀芽孢桿菌液態肥料「神真水二號」和溶磷菌即溶粒肥「善玉肥552」的經驗,前者經無人機定期施藥後,他的芋頭葉厚度增厚,不易感染軟腐病;後者幫助根系生長、吸收養分,讓他的芋頭個個人高馬大、地上部超過180公分,比一般芋頭高一大截。尤其讓他自豪的是,「我的芋頭送去北農怎麼驗都是N.D.(即農藥未檢出)!每年8月開始採收,除了殺蟲劑會噴蚜蟲,殺菌劑我統統用微生物。」

如此的作業方式,既幫王宗基省下大量時間和勞力,精準化用藥更善待土地環境。無人機裝載重量有限,一般用藥濃度相對較高,但單位面積用量相同,有省水優勢,也更對症下藥。王宗基分析,大甲芋頭田平均1分地下800公斤肥料,但他去年僅下660公斤,今年更有望降至500公斤。

無人機風壓提升均勻度 殘留風險低,不會汙染鄰田

前往王宗基的芋頭田,由他的兒子、興農旗下8位專業飛手之一的王鈞顥親自示範無人機噴藥眉角。他以2.6分地面積操作,將稀釋的「神真水二號」倒入200目濾網下的藥箱,並設定航高、航速和流量,先讓無人機試飛、抓出作業面積邊界,才啟動自動飛行模式,正式起飛噴藥。細霧狀的微生物肥料透過機臂上的4個噴嘴,在芋頭田上方1.5公尺均勻落下,10分鐘內就完成。「1甲地芋頭田,無人機30分鐘解決。慣行農法一天頂多3公頃,而且要3個人。」王宗基在一旁道破無人機對缺工、人口老化的農村最大的吸引力。

近年無人機噴藥常引發鄰田飄散汙染的爭議,搭配微生物施用也有相同情況嗎?興農商品服務二處處長林基龍說明,目前法規限制無人機噴藥風速每秒須小於3公尺,加上皆配置GPS定位系統,其實已大幅減少噴灑到鄰田的機率。尤其微生物較無殘留風險,「汙染」疑慮低,反而是優勢。

另一個優點是均勻度。順著王鈞顥的指引,觀察無人機飛過的區域,螺旋槳風壓的氣流不斷將底下的芋頭葉翻捲開,「這樣葉背和葉面都噴得到,試著逆光去看,表面會形成像保護層的東西,有種反射感。人工沒辦法啊,你走進去都很難,只能手舉高大概噴一下。」

王鈞顥年紀輕輕,「開飛機」投入代噴的資歷已有4年,他不僅操縱無人機技巧純熟,也很熟悉各種藥劑對植物的影響。「我一般都是清晨5點去噴,因為午後太陽大,無人機打下去,微生物揮發速度變快,葉面就可能有藥斑,而下午這邊會起風也不適合。」

王宗基(右)和王鈞顥(左)父子試驗無人機搭配微生物菌方法有成,王鈞顥更是全臺500位擁有無人機農噴雙證照的其中一人。

太大塞噴嘴、太小會漂移 興農客製粗顆粒產品

除了噴藥時機,他提醒農友實務上最需留意的是混用風險。因為每種微生物藥肥的劑型特性不同,有時與化學藥劑、營養劑混用,可能會不均勻甚至結塊,導致噴嘴阻塞。王宗基拿起濾網補充,「每種菌發酵出來的特性不ㄧ樣,有些有菌絲,像液化澱粉芽孢桿菌倒出來時會產生一層膜,就容易塞濾網和噴嘴。」他建議選用系統性的藥劑為宜,而無人機藥劑混用品質要求較高,使用上還是盡量以不混用為原則。

綜合無人機噴灑微生物藥肥的各種利弊,興農對兩者相輔相成的應用市場抱持樂觀的態度,背後則是付出相當大的心力在第一線推廣。王宗基舉店內販售最好的善玉肥二號感嘆:「農民都要坐下來講很久很久才會買,我們每年建立示範田、辦理觀摩會展現成果,效果真的很好,但農民還是會嫌用法很麻煩、情願用老方法⋯⋯」林基龍也指出,「如同人喝優酪乳,微生物製劑往往需連續使用才能發揮效果,加上無人機對農友來說也是新東西,這些都需要耐心說明,後續再藉由農民彼此渲染開來。」 為了加強第一線推廣人員自身對微生物製劑的知識,興農也請興大植物病理學系的師資協助受訓,「懂比較深入就更容易講解,這些都是投資啊!」

針對代噴端,興農內部則專注在微生物製劑配藥方式、順序等測試,確保產品與無人機配合無虞,避免第一線飛手的困擾與抗拒。以最常被反應的塞噴嘴而言,研發出不易阻塞、效果又不受影響的小分子是一大方向,卻又不是越小越好。林基龍說:「我們曾做過小顆粒的產品,但嘉義的農民反映太小粒會飄移,噴到的反而不是下方目標物。所以粗顆粒的善玉肥552,當初正是特別客製化供無人機使用的!」

王鈞顥示範添加液態的「神真水二號」和粗顆粒的「善玉肥552」至藥箱,並在螢幕遙控器上操作無人機試飛田區邊界。

倡導「最後一哩路」 力拚本土微生物菌出口市場

縱觀微生物製劑在臺灣農藥資材市場的占比,目前僅2%,在興農整體營業額中則占5%,比例雖低,卻都逐年增長中。興農植物保護部協理蔡至勇分享,「國外預估2050年時,化學和微生物藥劑的產值將會趨於相同,而興農提倡的『最後一哩路』,就是讓農民少用化學、開始用微生物。畢竟我們的好處就是微生物、化學都販售,並強調搭配使用,農民接受度自然較高,我們提供微生物農藥和微生物肥料 ,種苗期、採收期前農民可以用微生物,中間就用化學, 如此一來全期都可用藥肥加強作物生長勢,又不會被驗出殘留!」目前國內微生物產品有限,功能難以配合防治所有病蟲害,站在業者立場,蔡至勇指出,「法規限制部分本土菌株才可申請登記,等於限制產品開發,所以市面上的產品都差不多,對整體推廣友善農業並不利!」反觀國外近年甚至已不講微生物農藥或肥料一詞,而全面以「植物生物刺激素(plant biostimulants)」概念取代,涵括範圍更廣,產業發展更不受限,農民可運用的藥肥產品增加,正可補足化藥減量的應用缺口。

論本土菌種,臺灣氣候條件蘊藏多樣菌種有待發掘,論開發菌株配方和發酵技術,學界和業界也與頂尖國家並駕齊驅,「只是臺灣市場小,生產成本相對高,出口是發展微生物藥劑的一大重點!」因此興農除了持續與學術單位、國外大廠合作,將新產品引入臺灣市場,也放眼自家產品的全球布局。相較臺灣微生物製劑年產量僅約250噸、傳統10噸級發酵槽即可應付,如今興農已建有6座66噸發酵槽,開始為國外生物農藥廠代工,期盼藉此訓練自身的生產能力,等待未來做大單的機會到來。

「使用微生物產品,雖然成本比較貴、麻煩,但是吃的比較安心,而且農民並不會說因為這樣收入減少,反而可以有生產履歷、低毒性、收成更好!」蔡至勇笑著總結:「化學是西藥,微生物就是中藥,你一直吃西藥,也需要中藥調理一下啊!」看好國內市場逐年成長,同時潛心練功,興農積極搶攻微生物製劑大餅,帶動臺灣農業正向發展的力量。

興農植物保護部協理蔡至勇強調,興農流提倡的『最後一哩路』就是幫助農民減少化藥、提高微生物使用量。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8月號